三代白芨滩人治沙播绿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2023-06-20 09:43:02 金台资讯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建立白芨滩防沙林场至今,三代白芨滩人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使毛乌素沙漠从银川平原灌区边缘后退了20多公里,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

“1+4”治沙技术:创造治沙奇迹


【资料图】

30年前,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王有德带领大家一起种树的情形,让白芨滩林场职工张学云至今难忘。

“王有德把自己的房子、亲戚的房子,总共十几套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80多万元为职工建房子。”张学云回忆,王有德的举动让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尽管漫天黄沙条件艰苦,但大家铆足劲挖坑种树防沙治沙。

最初为了固沙,白芨滩人将沙漠里原有的沙拐枣、柠条、沙柳压实在沙地上,但效果不明显。后来,在王有德的带领下,探索采用了“草方格固沙”技术,利用废弃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上,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钉”在沙地上。

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大家就背着麦草、树苗进入沙区。白天,顶着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住在临时帐篷里。啥时候下雨就啥时候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沙漠变绿洲,治沙技术是关键。没治理前的沙漠距离黄河最近5公里,区域内分布有10多条水蚀冲沟,黄沙沿沟进入黄河抬高河床,造成风沙危害严重。”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介绍,在干旱造林区重点推广“1+4”治沙技术。“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4项技术互为补充,主抓雨季造林,注重灌草结合、树种间合理搭配,沙丘丘顶撒播草籽,在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植耐旱灌木,造林平均成活率从过去的30%提升到现在的80%。

几十年间,白芨滩林场干部职工以每年造林2万亩的速度,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61公里的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沙海淘金:治沙工人变身产业工人

“白芨滩的变化不只是沙漠变绿洲,我们治沙工人现在兼职产业工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6月16日,记者在白芨滩林场大泉管理站见到李国宝时,他正在收割韭菜,郁郁葱葱的韭菜就像他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10年前,我承包1000多亩沙地。按照要求,3年内1000亩沙地种子成活率要达到85%。但没想到刚播下的柠条种子就被老鼠吃掉了。”李国宝回忆,那时急得他和妻子晚上四处敲锣,把老鼠吓跑才算把种子保住了。

如今的李国宝在林场有4个大棚,还有5亩苗圃,年收入20多万元。

和李国宝一样,大泉管理站职工哈淑梅治沙造林20多年。前几年,她投资十几万元在林场包下2栋大棚种植辣椒。这两天正是辣椒的采摘季,一棚辣椒已被商贩预订。

除了种植大棚,哈淑梅还有5亩韭菜、5亩苗圃,托管了3头奶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打造沙漠田园综合体,引进改良整形、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实施老果树改造,果树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杨学龙介绍,如今林场发展了四大支柱产业,种植特色林果3000亩、苗木2000亩、沙地韭菜1000亩,打造温棚232座,建起了一座千头奶牛养殖场。

如今,白芨滩沙漠田园综合体5年已累计实现果蔬产量641万斤,靠多种经营反哺治沙,鳞次栉比的温棚成为带动职工增收的“聚宝棚”。

“人民楷模”王有德:这辈子和沙漠分不开

在马鞍山生态治理区,有一片上万亩的沙漠绿洲,绿树成荫。

很难想象,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小沙坑纵横、戈壁沙滩广布的“不毛之地”。退休后,王有德依然情系防沙治沙事业,他发起成立的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义无反顾地挺进这块让人望而却步的“烂沙坑”,开始了退休后的“二次创业”。

每天,王有德早出晚归打田埂、栽树,发动社会力量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从2014年开始,王有德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会和个人捐款资金。通过开展公益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推介活动,目前,基金会已完成沙漠绿化和经济林种植面积8000多亩,植树130多万株。建立了生态植物园、公益园、采摘园,养殖园、综合培训中心等活动场所。为社会大众开展义务植树、治沙体验、生态采摘、青少年研学、党员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和科学普及平台。

虽已退休,王有德仍然每天在防沙治沙一线忙碌,他用亲身经历讲好治沙故事传承给每一位青少年。“白芨滩职工们的治沙史和基金会发展历程,是我们面向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王有德表示,从2015年1月以来,基金会已接待国内外近9万人次来参观学习。

“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王有德表示,他这辈子和沙漠分不开了。他要坚持终生治沙的人生梦想,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治沙,共同为这片沙漠披上永久的绿衣。(记者 张晓慧)

上一篇 : 把劳动课开在广阔的田野上——“特色教育别样精彩”系列报道之一 焦点快报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